【资料图】
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血脉,不可再生、不可替代。一流的文物保护需要一流的人才,然而过去一段时间,文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行业需求,影响到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,广大文物工作者守正创新、开拓进取,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,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、新成效,我国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大成就。
我国拥有丰富而宝贵的文物资源,需要精心保护传承,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。同时,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,需要相关部门加强支持,推动形成一支数量足、质量高、结构优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。
一方面,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、人才队伍建设等规划布局,创新思路、协同推进,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强保障。
当下,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大体有两种方式,一是传统的学徒制,通过“师带徒”机制培养相关人才,但培养周期长、方式单一。二是高校教育,国内不少院校开设了文物修复专业,但目前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仍存在不匹配的情况。
为此,文博、文保等单位在沿袭传统“师带徒”技艺传承模式下,可拓宽思路,采取专业培训、大赛历练、项目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人才;在高校教育方面,由于文物保护修复涉及多学科知识,应鼓励更多有条件的高校开设相关专业,适度扩大招生规模,创新培养方式,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培养更多高水平专业人才。
另一方面,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自身要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,潜心钻研,加快成长。
据国家文物局统计,2022年文博系统18万多从业人员中,专业技术人员仅5.5万余人,具备精湛修复技艺与知识水平的文物修复师更为稀缺。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的技艺技能不仅关系到文物安全,也影响着文物保护项目的质量和水平。文物修复涉及冶炼、锻造、雕刻、模具、美术等诸多领域,其要求不仅仅是修复,更追求还原历史,延续文物背后的文化艺术内涵。这对文物保护修复人员提出了很高要求,既要有纯熟的技艺,也要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。因而,相关人员要通过专业培训、高校深造、“师承制”等形式,学习考古、生物、化学、艺术等多学科知识,增强实践操作技能,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转化为不怕吃苦、潜心钻研的情怀,用心用力用情磨炼好技艺。
- 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大有可为|当前关注
- 四川宜宾港铁路集疏运中心专用铁路开通 长江首港实现铁公水联运
- 巨量引擎「营养新食力」:把握健康新趋势,引领营养新锐品牌破圈营销
- 平安普惠宁波分公司:直击最一线,守护消费者权益
- 世界微动态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:8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系数为1.54
- 天天要闻:雷雨天气过敏患者骤增 该如何应对“雷暴哮喘”?
- 活跃城乡市场传递丰收喜悦 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启动
- 瞧,黄河口盐碱地上建起“新粮仓”|环球今头条
- 驻马店市第三十二小学参加“新时代好少年 传承经典 筑梦未来”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演讲朗诵比赛喜获佳绩 焦点快看
- 启程新学期 致敬教师节——驻马店市第十中学教育集团东校区举行庆祝教师节主题升旗仪式-每日快讯
- 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街道朱楼寨社区:关爱社区居民 免费测量血糖、血压-环球时讯
- 杨清文、马海亮等人看望周昆训烈士家属
- 上海仁爱医院荣获中国整形美容协会“放心美 医无忧”全过程保障示范医院
- 福建农信聚焦六大领域打造绿色金融服务新模式
- 1207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移交我方|当前短讯
- 广东广西局地仍有强降雨 北方冷空气持续发威_当前看点
- 五大领域将成未来产业创新前沿
- 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_天天热闻
- 福建农信汇聚多方合力,推动乡村焕新颜
- 福建农信点亮青年的创业之路